编者按:“匠心润心”是“匠心工商”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淬炼育人智慧的精品案例库,全体辅导员以九大职责为经纬,将育人实践凝练为“有温度、有解法、有共鸣”的教育叙事。案例通过真实生动的育人故事,聚焦学业预警转化、心理危机破局、网络舆情疏导等典型场景,系统展现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创新实践与育人智慧。每个故事都深刻诠释了“以生为本、因材施教”的教育理念,生动呈现了辅导员如何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,构建“扶困、扶智、扶志”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。本案例库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实践参考,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。
在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背景下,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,是当前高校辅导员面临的重要课题。辅导员立足学院专业特色,探索形成了"赛艺融合"的育人模式,通过系统指导广告艺术生参与高水平专业竞赛,实现了价值引领与专业培养的同频共振。本案例以广告艺术专业学生A的成长历程为例,详细呈现了辅导员如何通过个性化指导,帮助学生突破创作瓶颈,实现专业能力与思想境界的双重提升,为艺术类专业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。
一、案例简介
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现,2023级广告艺术专业学生A专业基础扎实,但在创作理念上存在明显局限。该生作品多以个人情感表达为主,缺乏社会关怀和思想深度。通过深入交流,辅导员了解到学生A对参加专业竞赛既向往又缺乏信心,认为自己的作品“不够主流”。
针对这一情况,辅导员依托学院专业特色,为学生A量身定制了成长方案。在为期一年半的指导过程中,辅导员通过系统化的竞赛指导、专业化的创作引导和个性化的成长规划,帮助学生A在专业发展和思想成长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。具体表现为:创作主题从个人情感扩展到社会关怀,作品内涵从形式美感深化到文化思考,参赛态度从畏难退缩转变为积极进取。最终,学生A不仅在广告艺术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,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正确的广告创作观,实现了从“小我”到“大我”的转变。
二、问题分析
在深入了解学生A的情况后,辅导员发现其成长过程中存在几个关键问题。通过查阅学生档案、分析作品集、开展谈心谈话等方式,辅导员对学生A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诊断。
首先,在专业学习方面,学生A虽然广告设计技法娴熟,但创作理念较为狭隘。其作品集显示,在入校后的前三个学期创作的30余件作品中,有28件都聚焦于个人情感表达,涉及社会议题和文化传承的主题仅2件。这种创作倾向在广告艺术专业学生中具有一定代表性,反映了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脱节。在与专业教师交流时,多位教师都提到学生A的创意能力和视觉表现突出,但作品缺乏思想深度。
其次,在成长认知方面,学生A对广告创作的社会功能认识不足。在多次谈心谈话中,学生A反复强调“广告就是创意表达”,对作品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缺乏理解。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其创作视野受限,难以在作品中展现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。特别是在一次关于“广告人的社会责任”的主题班会后,学生A仍坚持认为“创意自由高于一切”,反映出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。
此外,在学习方式上,学生A表现出明显的“重实践轻理论”倾向。虽然其广告专业课成绩优异,平均分达到88分,但通识类等课程的学习效果不理想,平均分仅为72分。辅导员通过学业分析发现,学生A每周投入广告实践的时间超过20小时,而理论学习时间不足5小时,这种失衡严重制约了其创作水平的提升。在期中教学检查时,理论课教师反映学生A课堂参与度低,作业完成质量一般。
三、实施路径
面对学生A的情况,辅导员采取了系统化的培养方案,将指导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有序推进。
在初期建立信任阶段,辅导员通过定期走访学生A的工作室,以作品点评为切入点建立专业对话。每周三下午,辅导员都会到工作室与学生A交流最新广告创作,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。经过两个月的持续互动,学生A逐渐敞开心扉,主动向辅导员咨询参赛事宜。借此契机,辅导员为其建立了详细的成长档案,记录了专业优势、性格特点和培养需求,制定了为期三个学期的“以赛促学”培养计划。
在中期专业指导阶段,辅导员着重引导学生A拓展广告创作视野。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热点,辅导员推荐了“乡村振兴中的广告力量”“传统文化创新表达”等创作方向。为加深理解,辅导员还组织学生A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广告公益项目实践活动。在参赛广告作品准备过程中,辅导员邀请学院教授进行专项指导,前后组织了5次作品研讨会。学生A的参赛广告作品经过7次修改完善,最终在主题表达和视觉呈现上都达到较高水平。
为弥补理论学习短板,辅导员设计了“1+1”学习模式,要求每完成一件广告作品都要研读相关传播理论文献,并撰写读书笔记。同时,辅导员还帮助学生A组建了跨学科团队,在与信息工程学院、管理学院同学的协作中提升综合素养。在“挑战杯”团队项目中,学生A负责的广告视觉设计部分获得了合作伙伴的高度评价。
在后期成果转化阶段,辅导员积极为学生A搭建展示平台。协助其参加学院举办的各类展览。展览期间,辅导员还组织了专场交流会,邀请广告业界专家、企业代表和低年级学生参与研讨。
四、经验启示
通过学生A的成长案例,辅导员总结出艺术类专业思政教育的几点重要经验。
首先,艺术创作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。当社会价值观教育通过广告创作实践自然展开时,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。学生A在后期创作中主动关注社会议题,其广告作品《匠心智造》系列通过展现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,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。这种转变证明,价值引领完全可以与专业培养有机融合。
其次,个性化指导是育人成功的关键。辅导员为学生A制定的成长方案充分考虑了广告艺术生的思维特点,采用视觉化、实践性的指导方式。比如在理论教育中,辅导员推荐学生A观看《中国广告四十年》《创意中国》等纪录片,通过行业案例引发对广告社会功能的思考。这种符合专业特质的引导方式,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更易被接受。
此外,持续跟进的必要性不容忽视。学生A的转变经历了“认知-认同-践行”的渐进过程,辅导员在每个阶段都给予适时引导。从最初的广告创作方向调整,到中期的参赛作品打磨,再到后期的成果展示推广,全程陪伴确保了育人效果的持续性。学生A在毕业访谈中特别提到:“辅导员的持续关注给了我不断突破的动力。”
本案例通过“赛艺融合”的育人实践,生动展现了艺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统一的可能路径。学生A从“为创意而创意”到“为时代而创作”的转变,印证了价值观引导对广告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。这一成功经验已在学院推广实施,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广告新人。未来,辅导员将继续深化“专业+思政”的育人模式创新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艺术人才贡献力量。正如学生A在毕业作品说明中所写:“优秀的广告作品,既要追求创意的精彩,更要传递时代的价值。”这或许是对辅导员育人工作最好的肯定与回报。
作者简介:赵文卿,女,中共党员,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科科长、团总支书记。主要研究方向:思想政治教育。